自公司提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口号以来,各系统主管以上员工同志积极行动,从09年2月起认真深入学习了《你在为谁工作》、《没有任何借口》和《细节决定成败》三本书,并将读书感想踊跃报到了培训教育部。今后培训教育部将陆续推出各系统创建学习型企业工作情况的专版,供同事们进行更广泛的学习与交流。此次首先节选出四篇优秀读书感想与大家共勉,它们是管恩霞同志的《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董海静同志的《重新点燃工作的激情》、杨军同志的《把工作留在昨天》和黄爱玲同志的《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希望全体同事坚持加强学习,转变思维模式,将企业目标与个人追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读《你为谁工作》有感
在公司的培养支持下,学习了《你为谁工作》的前三章,感受颇深,受益菲浅。这本书从工作态度、对工作的认识、对薪水的认识、敬业等方面进行剖析,观点深刻而细腻,令人折服,对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也有一种声音提出这本书是为老板而写的,为统计阶级服务,对此我有自己的感触。
一、工作、资源是相互借力的关系
像王总讲过的一样,这个社会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利用”这个字眼很多人的理解都不是一个令人不舒服的字眼,我们可以试着把它改为“借力”。诚然,社会的进步,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人,“以人为本”已经是被大家接受的理论,公司发展靠人的力量,需要借助员工的工作成果来完成各项工作,所以公司在借员工的力。反之,员工在公司工作,公司给你工作的平台,你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薪水,来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同时借助公司的平台来发展自己、锻炼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是员工在借公司的力。身边很多的同事在公司工作几年,积累一定的经验,便跳槽到外企或者其他单位,这就是向公司借力发展自己的一个很好的表现。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大家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不能片面的认为个人在为公司服务,生活在阴影下,如此工作的热情不会高涨,处理事情的方面肯定会收到影响,阻碍个人的发展。
二、这些优秀的观点对公司有利,同时对个人也有利,是双赢的观点。用作者观点武装起来的员工肯定受公司的欢迎,公司喜欢,我们可以看看身边有那些优秀品质的员工哪个没有得到重用,哪个没有得到高薪?
(一)不为薪水而工作
相信这段话大家记忆犹新: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更应该珍惜工作本身带给自己的报酬。譬如,困难的任务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新的工作能拓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与客户的交流能训练我们的品性。公司是我们生活中的另一所学校,工作能够丰富我们的思想,增进我们的智慧。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工作是要获得报酬,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但是不能总是处在这个最基本的需求上。更重要是获得尊重、实现自我,能力比金钱重要万倍,因为它不会遗失也不会被偷。这就必须在工作中不断的锻炼、积累。这也是在工作的重用方面。
引用作者的话,“我们无法命令老板做什么,但是我们却可以让自己按照最佳的方式行事;也许老板不是很公正,但是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做事要有原则。你不应该因为老板的缺点而不努力工作,埋没了自己的才华,最终毁了自己的未来。”如此以来,把眼光放长远,而不是紧紧停住薪水,认真的工作,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我们能不成功,还会为薪水而担忧吗?
(二)有些事,不必老板交代
工作需要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主动地工作的员工,将获得工作所给予的更多的奖赏。主动的员工具备一种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一种主动的责任心,一种为老板细心考虑的忠诚。也正是这些,让他们在各种各样的工作中找到超越他人的机会,并在其中表现出胜任上一级工作,然后责任和报酬就接踵而至了。
主动负责,为老板考虑并非就是为了老板,这个过程实际是我们站在老板的角度看开问题,以老板的思维考虑问题,那你做得就是老板要做的事情,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那么你就具备了作为老板的条件,你就可以做老板了。
不仅仅是这几点,每个观点都是在帮助我们纠正片面的思想,培养、提高你的能力,把你培养成优秀的人,培养成优秀的老板。这儿过程是双赢的过程,对公司有利,更有利的是对自己。因为能力不会遗失也不会被偷,它将永远属于你自己。
所以,认真学习这些优秀的思想,把它融入日程的工作生活过程中,更加广阔的空间在等待着我们。
管恩霞
重新点燃工作的激情
-------《你在为谁工作》第4、5章读后感
工作之余,认真学习了《你在为谁工作》第4、5章的内容。综观全书,作者用他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案例提出了我们每个人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答,使我对到底为了谁工作这个看似简单却从未深入考虑的问题有了深层次的理解,现就本书下半部分内容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一、斩断“借口”这条退路,勇往直前,我会做得更好。
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与生俱来,所以当遇到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时会下意识的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找借口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出现问题不是积极主动解决,总是逃避责任,整个人会变的没有责任感、没有效率,领导和同事难以对其产生信任。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更应该肩负的是责任,家庭责任、工作责任、社会责任。当我们把责任做为驱使我们前进的动力时,我想任何借口都会自动消失的。
回顾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有成长的喜悦、也有不少的遗憾,我总结我最大的收获是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能力增强了,也许与所负责的管理范围扩大有关,也许与职业操守有关。以前遇到棘手的问题难免会回避或向找理由推脱,但这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逃避了锻炼自我的机会。工作中只有两种行为:要么努力挑战困难,要么不停的用借口来辩解。我当然应该把解决困难做为提升自己的机会,锻炼的机会多了,想不进步都难呐。这不仅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坚定了我迎战困难的信心。通过学习我更深刻知道“借口”的消极作用,我现在遇事会积极面对,而不是逃避,虽然也会遭遇挫折,却不会影响到我的心态,因而公司领导给予的信任以及同事们给予的支持也增加了。
二、点燃工作的激情。
我很认同书中的一句话“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我更欣赏集团总经理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付出的积累就没有成功的结果”,两句话阐述了同样一个道理----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我们终其生也不会取得轰轰烈烈的成就,因此随着工作驾轻就熟,激情也往往随之湮灭,我们满足于平淡的生活,平淡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那里,也不清楚究竟怎样才能找回曾经的激情。现在我知道,当我们只把工作当作一件差事,或者只把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无论什么工作你都无法持久保持对工作的激情,但如果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看,情况会完全不同。书中介绍了恢复激情的几点建议,我认为很有帮助。
但书中提到“激情只能是从内燃烧,而不是从外促成”,对此我有自己的理解。激情很大程度上也是需要外因来促成的,这个外因可能是好的榜样的影响、可能是一件事情的触动、也可以是对他很重要的人的激励。有了这些外因的促成再加上自己内心对成功的渴望,那么点燃工作的激情会更加容易。
我参加工作已十余年,在熟悉的工作环境中自认为对公司对同事是负责的,但已逐步缺乏对新事物的兴趣,也许是需要重新点燃激情了,通过此次学习我觉得应该算一个比较有效的外因,会促使我挖掘工作的乐趣和意义,激起工作的激情,为工作更为自己。
借助于公司培训的机会,我和我的同事系统的学习了管理方面的一些文章,确实受益匪浅,我们能够将朴素的想法和专家的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素养和水平,解除了思想的困惑,调整了心态,重新燃起工作激情。
董海静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随着《细节决定成败》的学习的不断深入,渐渐地对书中列举的大量的事例所吸引,汪先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行业对细节所起的关键作用做了深刻的剖析,无一例外的说明关注细节所带来的巨大的效益。
我感触颇深的是书中的关于微利时代要注重精细化管理的事例。我们都说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难,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尤其作为我们所从事的药品行业,药品的经营日渐突显出零利润,药品价格的透明化,同行业的相互压价与激烈竞争,拼的是药品价格、是服务,是在狭缝中寻找利润空间的细节的能力。药品的生产也是这样,尤其是国家进行限定价格的药品,不同的企业做的结果就表现出差异化,我们进的原料是市场价,而产量的差异就明显地影响着药品的成本,批量越小,成本越高,看着几十千瓦的空调连轴转,而车间只生产不到设备最小产量的药品,这样的药品虽然销售出去了,实际上还是赔钱的,我们没有仔细去做最佳的成本比较分析,对待计划只是各部门分开考虑,缺乏精细化统筹管理,甚至不考虑成本,这样哪来的效益呢?
第二个给我感触颇深的例子是机会存在于细节之中,很多的应聘者因为不注重作为细节考试的的课题而与梦寐以求的职位失之交臂,我想如果是我,会做的比他们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厂里你做到看到一个烟头随手拣起来了吗,看见一个凳子倒了给扶起来了吗?看见一个流水的水龙头给关死了吗?看着白天走廊的灯亮着随手给关了吗?假设这些不经意间的小事也作为一个考题,我们可能都不一定能考虑的到。这些小小的细节恰是考验员工素质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没有经过这样的考验就入了公司,通过这次培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素质。
注重细节,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相反地也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齐齐哈尔二药事件就是一个例子。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因使用了工业原料二甘醇代替丙二醇,而引发死人的医疗事故。我们知道在药厂生产中从原料供应商审计,到进厂的原辅料检验,再到车间的配料复核,成品检验,要经过重重把关,可就是这几道关口也没有把住假药流入市场,把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企业送上了绝路。如果检验员能认真地进行每一项检验,对每一个指标都严格按照标准,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项目,应该能够发现假原料。如果配料人员能发现此批原料与以往使用的不同,哪怕提出自己的疑问也好,也有可能避免假原料流入生产。我们是从事药品生产的企业,要时刻绷紧质量这根弦,要有不放过任何细节的工作作风,差错的发生可能是偶然的,但与我们平时的管理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注重细节,问题迟早会显现出来。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嘱咐QA人员一定要多思考,多注意观察生产质量管理中的细节,并要有一定的质疑能力。对QC人员要求一定要注意产品的性状、鉴别的观察,化验员对分析数据一般都比较重视,对药品的鉴别项重视不够,认为我们就是生产此种药品的,怎么可能是其他的药品呢,但是不能保证差错、混药永远不发生,会发生在哪个环节,如果最后检验把关的再没发现,一批问题药就有可能流入市场,对企业来说风险是巨大的。所以我作为质量管理人,经常是如履薄冰,丝毫不敢放松。多注重工作中的细节,会发现工作中原来隐藏着许多可以深究的东西,把简单的工作做到专业就是不简单,更何况我们离专业还有很大的差距。
细节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发现工作中的细节,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一个细心人,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现在点滴的积累决定日后的成功。
黄爱玲
把工作完成在昨天
在读《你在为谁工作》一书4、5章时,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最佳完成工作的时间是昨天”。
当一个工作目标摆在眼前,领导问你工作进展得如何时,回答 “我昨天已经全部做完了”,估计领导会满意你的回答的,“很好,继续!”可是问问自己,工作中能否做到这一点呢?我们总会因为一些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让自己变得特别忙碌,好像是一个救火队员一样总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工作方面却是没有什么计划,时间观念不强,没有将自己的工作时间合理分配,合理安排。自动自发地去工作,自制自律地去工作。
记得自己刚工作时,也会把一些自己认为很细小的事情可以留到明天做,可恰恰是这个做法,差些耽误了重要的工作。有一次在做一个材料的时候,开始定好后天上报,心想明天再做也不迟,于是就心安理得的下班回家了。结果第二天一早上班就接到电话来说情况有变,要马上上报,于是赶紧准备,结果手忙脚乱可想而知,也影响了当天的其他工作。事后领导在六日管理中也对这件事进行了点评,没有严厉的批评和责备,而是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的要求,让人感到语重心长,却又责任重大。
我们每个人大约要工作三十年左右,所以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这样即可保证能够有个不错的业绩,也可以让自己工作得更加从容一些,而不是让自己顾此失彼,忙时混乱一堆。
如果一个人把昨天的工作留到今天,今天的工作留到明天,那根本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员工,当然其自身也不可能有更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这是一个比拼速度的时代,加快自己的工作进程,不要因为自己的延误拖累整个部门的速度和进程。
如果你奉行“永远走在别人前面,每天多做一点点,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的工作理念,并且付之于行动,你就有可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你的付出会为你赢得良好的声誉,增加他人对你的需要和依赖,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
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际蕴含着深刻的职场生存道理!
杨军
上一篇:迪沙集团2009年集团标兵事迹
下一篇:市委书记王培廷视察迪沙二期工程项目建设情况